类风湿关节炎与贫血,看似是两种独立的健康问题,却常常在患者身上同时出现。临床数据显示,不少类风湿患者会伴随不同程度的贫血,这种 “结伴而行” 的现象背后,藏着复杂的生理关联。
炎症是连接二者的核心纽带。类风湿关节炎本质上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,机体持续处于炎症状态,会释放大量炎症因子。这些炎症因子会干扰骨髓的造血功能,抑制红细胞的生成;同时,它们还会加速红细胞的破坏与清除,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、寿命缩短,进而引发贫血。这种由慢性炎症引发的贫血,在医学上被称为 “炎症性贫血”,也是类风湿患者贫血最常见的类型。
营养吸收障碍也会加剧贫血问题。类风湿患者常因关节疼痛影响进食,或因药物副作用(如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道的刺激)导致消化功能下降,使得铁、维生素 B12、叶酸等造血必需的营养素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。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,一旦缺乏,血红蛋白生成减少,就会出现缺铁性贫血,让患者原本就有的乏力、头晕等症状雪上加霜。
反过来,贫血也会对类风湿的病情产生负面影响。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,贫血时身体各组织器官供氧不足,会导致免疫力下降,让机体更难对抗炎症,可能加重类风湿的活动度。同时,贫血带来的乏力、精神不振,会降低患者的活动意愿,不利于关节功能的维持与康复,形成 “类风湿加重贫血,贫血又影响类风湿” 的恶性循环。
识别类风湿相关贫血并不难。患者若在类风湿症状(如关节肿痛、晨僵)之外,还经常感到疲惫、头晕、面色苍白、活动后气短,就需要警惕贫血的可能。通过血常规检查,观察血红蛋白、红细胞计数等指标,能快速判断是否存在贫血及贫血的严重程度。
应对这种关联问题,需双管齐下。一方面要积极控制类风湿的炎症,通过规范用药(如抗风湿药物、生物制剂)减轻炎症反应,从源头减少对造血功能的干扰;另一方面要针对性改善贫血,若为炎症性贫血,控制炎症后贫血多会随之缓解;若存在缺铁或其他营养素缺乏,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、维生素 B12 等,同时调整饮食,多摄入瘦肉、动物肝脏、绿叶蔬菜等富含造血原料的食物。
此外,患者还需定期监测血常规,及时发现贫血并干预,避免其影响类风湿的治疗与康复。总之,类风湿与贫血关系密切,了解这种关联并采取合理措施,才能更好地兼顾二者的改善,提升整体健康状态。